中國計量網 http://www.elfin-engr.com/
中國計量網——計量行業(yè)門戶網站
計量資訊速遞
您當前的位置: 首頁 > 文化 > 計量文化研究

夏商周的度量衡——度量衡是劃分土地、征收賦稅的依據(jù)

發(fā)布時間:2012-02-01 作者:佚名 來源:中國古代度量衡博物館 瀏覽:5411

  夏商周三代(前2070~前770年),歷時一千四百多年,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從形成到發(fā)展,以至全盛的時期,西周后期,奴隸制逐步走向崩潰。三代的生產關系主要是奴隸主占有土地和奴隸,實行井田制。社會分工由畜牧業(yè)過渡到以農業(yè)為主,兼有一定規(guī)模的商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、建筑業(yè)等。由于奴隸制發(fā)展的需要,度量衡也從萌芽到產生,開始出現(xiàn)度量衡單位和專用的器具。主要用于王室和奴隸主上層。

土地劃分與地積單位

  禹不但治理了水患,還“身執(zhí)耒臿以為民先”(見《韓非子》)??鬃诱f:禹“躬稼而有天下”(《論語》),他劃九州,經啟九道。說明夏初中國境內已形成了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大聯(lián)合。禹在治水過程中,通過長期實地測量,把居地分為九個區(qū)域。為了便于統(tǒng)治還劃分了大、小國的疆界。在土地成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社會,為避免互相爭斗,定歸屬、劃地界已成為必要。禹把治水工程中逐步掌握的大地測量技術,用于土地劃分、丈量上。

  禹還善于治理農田,他教民耕作,在田間開溝渠,開始了原始的灌溉技術。為了便于耕種和管理,農田已劃分成規(guī)整的方田,并有了固定的單位“甸”?!对?bull;小雅》中有:“維禹甸之。”據(jù)鄭玄考證:“六十四井為甸,甸方八里,居一成中,成方十里。”由于時代久遠,夏代土地制度的詳情已無法考證了。僅《左傳》中記載了一節(jié)在禹之后曾發(fā)生過一次奪權斗爭的故事:少康的父親“相”被寒所殺。少康逃奔世代與夏后氏親善的有虞氏那里。“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緒綸,有田一成,眾一旅。”有虞氏的諸侯虞思,不但接納了他,還把兩個女兒(二姚)嫁給他,讓他居住在“綸”這個地方,并分配給他土地一成,眾一旅。“一成”是10里見方的土地,一旅是500人。經過自己的努力和眾人的擁載,終于奪回了王位。后來史學家稱之為“少康中興”。同時說明夏代土地劃分已有單位和制度了。

  井田制的起源很早,但發(fā)展成一套完整的制度,用來作為剝削的手段和俸祿的標準,則是在商代完成的。文字是客觀事實的反映,商代有了一塊塊方正的田,才會出現(xiàn)那樣四方四正的象形文字。土地是最重要的私有財產,劃分田地必有疆界。甲骨文中有“疆”、“畎”等字。從字形上看都與“田”有關?!墩f文》:“畕,比田也。”“畺,界也。從畕,三其界畫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信南山,我疆我理。傳曰:疆,畫疆界也。理,分地理也。”“疆”起源于田土之界,后世引申為國家郡邑之界。“疆”字從田從弓。弓是丈量土地的工具?!秲x禮》云:“侯道五十弓。”賈公彥疏:“六尺為弓,弓之古制六尺,與步相應。”古代還用繩來測量土地?!抖Y記》云:“以繩德厚。”鄭玄注:“繩,猶度也。”程大位《算法統(tǒng)綜》也說:“古者丈田較闊長,全憑繩尺以牽量。”皆言以繩量度。用繩丈量土地在世界許多古老國家里也得到證實。公元前1400年埃及的壁畫上保留著勞作者用結繩丈量土地的生動畫面。

  恩格斯在《反杜林論》中說:“數(shù)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,是從丈量土地、測量容積,從計算時間和制造器皿產生的。”數(shù)學是數(shù)量抽象的科學。甲骨文中已有十三個記數(shù)單字,最大的數(shù)是三萬。有了數(shù)字,有了測量單位,有規(guī)定了統(tǒng)一的量值,度量衡便在一定的范圍內通用了。早在殷商時期也確確實實制造了測量長度的專用工具“尺”。

[page_break]
 

夏商周的賦稅與度量衡

  在國家機構已經建立的夏代,要維持公共利益,就需要公民繳納一定數(shù)量的費用——賦稅?!妒酚洝吩疲?ldquo;自虞夏時,賦稅備矣。”賦稅是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,隨著賦稅的征收,度量衡便成為統(tǒng)治者手中權力的象征。

  從夏代起,發(fā)展中的私有財產制度,逐漸改變了原始公社的性質,公社社會在分化,少數(shù)人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統(tǒng)治者,大多數(shù)人成為自由民,耕種一定數(shù)量的土地,并向統(tǒng)治者納貢。為了均衡負擔,避免爭斗,必須規(guī)定出貢納田賦的布政施教措施。《尚書》中就記載了有關貢納的詳細規(guī)定,即將九州的田地及貢賦,劃分成上、中、下三個等級,各種等和級的差別,主要考慮到繳納賦稅者與帝都距離的遠近、交通條件、土地肥脊等具體情況,分成甸、侯、綏、要、荒五服。后人對《禹貢》的著作年代雖有不同看法,但至少可以說明,早在夏商時期,已有各種賦稅制度和具體實施辦法了?!秶Z》引《夏書》中有一段關于夏代度量衡器的記載:“關石禾鈞,王府則有。”韋昭解:“夏書,逸書也。關,門關之征也,石,今之斛也。言征賦調之鈞,則王府藏常有也。一曰:關,衡也。”蔡注曰:“其以鈞石之役,所以一天下之輕重而立民信也。”夏代是否已有鈞、石之類度量衡單位尚待考證,然而這一則記載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,在建立了國家機構的夏代,專用的度量衡器具已是不可缺少的,這些度量衡器在一定范圍或一定用途上已具有權威性和統(tǒng)一性了。在私有制尚處于萌芽狀態(tài)的夏代,交換只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,常常以相互贈送的形式出現(xiàn),對多少、大小皆不甚計較。而專用的度量衡器往往與繳納賦稅有關,一般都收藏在官府,由統(tǒng)治者掌管,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征,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“關石禾鈞,王府則有”正式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記述。

  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,農業(yè)又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經濟。早在上古堯舜時期,周氏族的祖先在耕作技術上就頗為擅長。據(jù)《公劉篇》記載,公劉在夏后氏政衰之后,被迫西遷,流浪到豳地之后,逐漸恢復了周族的農業(yè)生產,創(chuàng)造了安定的生活條件。為了保障部落的安全,成立了三軍,于是不得不向各家族征收實物,以為軍糧。從此,周人的社會生產日益增長,社會分工日漸擴大,自公劉起,傳了九世,到了古公亶父時,這一帶已是人畜興旺,農產豐富的樂土了。但是當時在涇河流域仍是戎狄雜居之地,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,對周族聚居的這塊土地早已垂涎三尺,不斷侵擾。周族不堪外族侵擾,只能再次遷徙,來到岐之南的周原,從此自稱周人。他們來到周原之后,首先開拓田疇,劃分疆場,把土地分配給氏族成員去耕種。在《周禮》的每篇開頭都有如下五句話:“惟王建國,辨方正位,體國經野,設官分職,以為民極。”規(guī)定了氏族總家長的主要任務之一,是劃分田野為井邑,并設立各級官吏把各部落的人員分別組織到大小邑中。又在王城內興建城郭,營造宮室,逐漸使國家這一體制初具雛形。周人建國之后,繼續(xù)發(fā)展農業(yè)生產。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受到重視,被看成天賜之圣物,周室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“天子”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,即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”當然,土地的耕種者還是廣大奴隸和農奴,為了便于管理,天子又必須把除自己管轄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,諸侯再以采邑的形式分賜給大夫,大夫再以一部分轉賜給家臣。為了適應分封土地的需要,另設專門的官職來丈量。即《禮記•王制》中說:“司空執(zhí)度度地,居民山川沮澤,時四時,量地遠近,興事任力。”周代井田制承襲商代而有所發(fā)展,形成一套計量田土面積的單位制。“田”作為一個計量單位,常常出現(xiàn)在西周金文里。如孝王時的“曶鼎”記有一則訴訟案:有一年鬧饑荒,匡指使他的農業(yè)奴隸和二十個家內奴隸去搶了曶的禾二十秭。曶向東宮王太子控告匡。東宮判匡受罰??镞殿^謝罪,用五田和一名農業(yè)奴隸、三名家內奴隸作抵償。曶不滿意,再次控告,一定要匡賠禾十秭,另欠十秭。如果明年不還,則要罰四十秭。后來匡還了禾,再增加二田和一名奴隸,共七田和五名奴隸。曶免去匡四十秭的賠償。這則記事里說明,“田”這個單位已成為法定單位,在法律訴訟中被公認。金文中常見以一田、二田、七田、十田、五十田等為計量單位,這足以證明“田”的畝積必定有統(tǒng)一的大小。

  土地的分封與賦稅制有密切的關系?!睹献印吩疲?ldquo;夏后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畝而徹,其實皆什一也。”貢、助、徹都是地租名稱。貢,是自由民耕種土地,統(tǒng)治者依據(jù)耕地上若干年的收獲量定出一個平均數(shù),從平均數(shù)中抽取十分之一的貢物。助,是自由民的耕地所有權被統(tǒng)治者占有,因此必須替統(tǒng)治者耕種所謂的公田,屬于勞役地租的形式。西周又把助法改為徹法,實物地租代替勞役地租。周天子在分封諸侯時,往往發(fā)給他們相應的度量衡器,這些度量衡器具便成為一種權力;一旦掌握了它,便有權在所轄范圍內征收賦稅了。

  西周時期的禮儀制度十分嚴格,即“一器之設,一物之用,莫不合王制。”而許多制度的訂立又都離不開度量衡。有了度量衡,百物制度才有了依據(jù),才能立信于民?!抖Y記•明堂位》云:周公“朝諸侯于明堂,制禮、作樂、頒度量而天下大服。”《禮記•大傳》又說:“圣人南面聽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,立權度量。”西周還設置了管理度量衡的各級官吏,如內宰、大行人、合方氏等,它們共同的任務是保證在周天子管轄下,統(tǒng)一各諸侯國的度量衡。

分享到:
通知 點擊查看 點擊查看
公告 征訂通知 征訂通知
會員注冊
已有賬號,
會員登陸
完善信息
找回密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