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中國劃時代的海洋綜合考察船“科學”號新華社記者馮琦編制
新華網(wǎng)“科學”號科考船2月10日電(記者孟菁倪元錦)“科學”號科考船9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附近海域投放熱流探針,以獲取海底熱流信息??蒲腥藛T將其比喻為給海底“量體溫”。
熱流項目作業(yè)組負責人宋永東介紹說,“量體溫”所使用的“體溫計”是一根7.5米長、自重965千克的熱流探針。從“科學”號后甲板處由鋼纜放入海底后,憑借額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,這支“體溫計”可以豎直插入洋殼表層,也就是億萬年來形成的海底沉積層中。
“當熱流探針的姿態(tài)滿足條件時,探針上的22個溫度傳感器會被自帶電源瞬間加熱,并記錄降溫過程中每秒溫度值?;厥蘸螅鶕?jù)傳感器獲得的海底沉積物原位溫度梯度和熱導系數(shù),我們可以推算出海底熱梯度的分布情況,”宋永東說。
海底熱梯度是指來自地球內(nèi)部的熱量向海底表層擴散的狀況。根據(jù)海底熱流值結合深層地震等地球物理資料,科研人員可以探究洋殼俯沖活動的特征。按計劃,“科學”號本航次將在14個站位投放熱流探針,橫跨雅浦海溝區(qū),探測區(qū)水深在兩千米至五千米之間。
據(jù)隨船執(zhí)行科考任務的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李鐵剛介紹,全球地質(zhì)構造最活躍的區(qū)域在板塊邊緣。西太平洋不僅是研究板塊俯沖過程的“天然實驗室”,也是對中國近海環(huán)境影響最大的海域。
他表示,中國科研人員計劃在未來幾年內(nèi)對西太平洋進行持續(xù)研究,通過熱流探測、巖石取樣等多種手段了解深海巖石圈構造特征,以便加深對太平洋板塊結構和海山演化的認識。
欄目導航
內(nèi)容推薦
更多>2020-09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