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推翻了之前設定γ射線分布是暗物質形成依據(jù)的假設。相關文章發(fā)表在7月10日出版的《物理評論快報》上。
科學家認為,γ射線的分布可用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產(chǎn)生的反物質正電子的方式予以解釋。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中都充滿了微小的亞原子粒子,即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??正電子。正電子由星系中大質量的恒星爆炸產(chǎn)生,通過星系進行傳播。當電子與正電子在空間中相遇時,兩種粒子將發(fā)生湮滅,釋放的力量便表現(xiàn)為γ射線。因此,科學家表示,所觀測到的γ射線并不是暗物質存在的依據(jù)。
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理查德?林根費爾特說,事實上并不存在什么所謂的“神秘事物”,所觀測到的γ射線分布也與標準圖像十分符合。而林根費爾特的同事理查德?羅斯柴爾德也表示,正電子的來源是超新星爆炸產(chǎn)生的鎳、鈦和鋁等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。
在過去5年里,歐洲衛(wèi)星“積分”對γ射線的測量結果使很多天文學家陷入了困惑,也引發(fā)了他們之中部分人對“神秘事物”是否存在的爭論。因為這些γ射線橫跨銀河系的不同部分,其分布與學界所預期的并不一致。為了解釋這一“神秘事物”的來源,一些天文學家就假定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暗物質。而之前在恒星和星系等可見物質上出現(xiàn)的不同尋常的引力效應也都預示了暗物質的存在,但卻一直未能有其存在的明顯證據(jù)。
林根費爾特指出:“我們清楚地表明情況并非如此,衛(wèi)星所觀測到的γ射線分布并不是探測到暗物質的信號或表征,暗物質衰變或消亡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。因為這種假設認為正電子的消亡十分接近爆炸的恒星,即它們最初的起源。”
欄目導航
內(nèi)容推薦
更多>2020-03-20
2019-06-05
2019-03-05
2018-10-10